公司新聞
傳承與創新 | 七十余載使命擔當 中國“智”造步履鏗鏘
引言
????從1953年工業建設的號角中奠基,到新時代新型工業化的浪潮中奮進,中國中元始終將“國之所需、民之所盼”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成為中工國際“一體兩翼”重要力量,用堅守與突破詮釋著央企使命與擔當。
????我們對話公司改革發展的親歷者、價值創造的踐行者,深入探尋中元文化與中元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的傳承與創新。
七十余載使命擔當,中國“智”造步履鏗鏘
中國中元顧問首席總建筑師 孫宗列
????1953年,中國工業建設大潮初起,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元”)應運而生。我自1982年初加入,四十余載職業生涯與中國中元發展緊密相連。我親歷了中國中元從計劃經濟下的專業設計單位向完全市場化企業轉型的全過程,也見證了其從傳統工業設計領軍者逐步成長為支撐國家新型工業化、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力量。每一次技術革新、業務拓展,都不僅是公司自身的蛻變,更是中國社會發展、行業進步以及中國中元社會責任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的生動映射。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新型工業化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面對這一時代召喚,中國中元勇立潮頭,充分發揮自身在工程設計領域的“國機所長”,精準對接“國家所需”,以卓越的工程實踐為新型工業化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鑄就基石
中國機械工業最早的規劃設計者
????1953年,中國中元的前身第一機械工業部設計總局成立,當時的研究總院下設四個設計分局,建立了我國機械工業勘察設計隊伍和設計管理體系,配合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中的26個機械工業項目建設,是重工業項目的主要設計力量。
????在這一時期,設計工作的重點是從事國家重要工業布局所需要的重大工業企業的規劃設計與研究,設計和建設了一批“有專業產品方向的全能工廠”,主要技術特點是以工藝為核心的建筑設計,跨越了華北、華東、華南、華中的多個地區,走過了一條向蘇聯專家學習、發展自主設計的道路。我設計的第一個建筑就是廠房披屋,記得我們新員工入院培訓的重要內容,就是廠房排架結構“封閉周線”標準。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重型廠房已經能夠達到與當時工業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
????圍繞工業生產所帶來的環境和能源問題,中國中元積極開展研究,將抗噪減噪、空調和潔凈車間、恒溫恒濕、環境保護、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等技術陸續應用于工程實踐。這一時期,我們的主要作品涵蓋了重型礦山機械(如第一重機廠、第二重機廠)、汽車工業(一汽、二汽)、石油化工通用機械、機床與工具業、電器廠、儀器儀表業、農機業等。在具備豐富的國內傳統工業建設經驗后,中國中元開始參與對外援助工業項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1971年建成投入生產的巴基斯坦重型機器廠等,20世紀80年代初,援巴基斯坦重機廠項目更是聲名海外,標志著中國中元設計走出國門。

▲援巴基斯坦重型機械廠

▲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20世紀80年代至2002年,中國中元經歷了由單一的工業設計單位向綜合性設計單位的幾次重要轉型,向工業、民用、能源三大領域發展,并于1987年完成了由事業單位向企業化的過渡,設計重心也由以行業為核心轉變為以市場為核心。
????20世紀90年代,中國中元在航空物流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新興的物流、生物制藥及無損檢測等領域,發揮技術專長,取得了開拓性成果。憑借物流專業優勢,中國中元率先進入航空物流和航空行李領域,并完成了一系列國內主要機場的航空貨運工程。在此基礎上,以首都國際機場航空配餐項目為契機,向國際航食服務領先的新加坡航空公司系統地學習了國際標準、生產流程體系等,通過該工程的實踐,建立了一套國內航食工藝設計方法,包括冷鏈、航食衛生、機艙配備、垃圾處理、洗碗流線、進出貨、保稅、運輸、自動控制、航班信息與生產聯動等相關技術,成為國內第一家具備國際航食工藝設計能力的設計單位,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此后,中國中元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廣州新白云機場、北京大興機場以及眾多航空公司基地的航食工程中積極貢獻智慧。
????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和地方政府把改善與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擺在了重要位置,大批醫療設施的建設給醫療與生物工程的設計帶來發展新機遇。中國中元較早抓住這一機遇,建立了以黃錫璆大師為核心成員的醫療建筑設計團隊,完成了以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北京協和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為代表的全國千余項新建、改擴建醫院,形成了具有專業優勢的醫療建筑設計團隊。主編、參編了二十余項國家醫療健康領域建設標準、規范的編制,為各級政府和醫療部門的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傳承創新
匯聚新型工業化的文化力量
????在中國中元的發展歷程中,創新貫穿始終,作為公司首席總建筑師,我深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創新,才能鍛造出適應未來發展趨勢的“國機所長”。我所帶領的“建筑與城市設計研究中心”,正是持續探索將數字科技、文化創意與工程實踐深度融合,完成了一系列國際、國內頂級藝術家團隊運用當今舞臺最新科技手段的定制型文化設施建設,同時利用我們自身技術優勢,為國家級藝術團體量身打造藝術殿堂。
????2005年,我主持設計梅蘭芳大劇院,這是一座承載著中國傳統藝術精髓和幾代京劇人期待的為京劇量身定制的演出場所。當時,為了滿足國粹對于純自然聲演出的高品質要求,中國中元在已有聲學專業團隊的基礎上,與法國著名聲學設計師阿蘭·蒂賽爾先生事務所共同成立了“中法中元蒂賽爾聲學工作室”,一方面引進國外最新聲學技術,為梅蘭芳大劇院1028座位的觀眾廳進行精密聲學設計;另一方面,建立起國際化的長期穩固合作,持續將國際聲學設計研究的最新成果運用于國內工程實踐。同時,看臺設計突破了傳統劇院的固有模式,打造了一個近視距觀眾廳形式,首次采用1∶1模型進行設計驗證,確保實踐的科學嚴謹。
????另外一座藝術殿堂,是2011年至2022年設計完成的、國內目前最高等級的歌劇演出場所——中央歌劇院。在全自然聲歌劇演出的觀眾廳,混響時間是欣賞歌劇時聽覺感受的一個重要指標,對于劇場的聲學功能,我們遵循指揮家“用音樂來表達戲劇”的藝術理念,將規范建議的混響時間從1.5-1.6秒提升至1.8-2.0秒,充分體現了當今文化設施建設“為藝術和藝術家”定制的理念。通過全專業、全過程的噪聲控制,將觀眾廳本底噪聲控制在NR20以內,全場聲壓級差不超過3dB,呈現出優于自然聲演出規范限值的最好水平。如今,中央歌劇院已經成為展現中國文化與歐洲歌劇文化相融合的藝術舞臺和文化地標。

▲中央歌劇院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在這一時期,許多著名藝術家將科技運用到當代藝術創作中,借助現代聲、光、電技術,突破傳統表現形式的局限,實現藝術的突破與創新。
????2013年,中國中元與國際導演團隊共同設計打造的世界級水準的西雙版納傣秀劇場,以聲、光、水等多種舞臺技術制造出震撼人心的風、雨、雷、電等自然場景,將自然、科技、人文和藝術完美融為一體,實現了傳統地域文化的現代表達。我們與張藝謀導演合作的最憶韶山沖劇場,創新運用目前全球最大的室內駐場舞臺演藝裝置——468套升降移動“光影矩陣”,呈現出無邊界、而又虛實結合立體視覺奇觀。與王志鷗導演合作的“地球的紅飄帶”貴州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利用當代AI虛擬交互、全息影像等演藝科技手段,通過城市地景的設計手法,打造出全球首個以長征為主題的全域行浸式數字科技體驗館,成為重要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與長征文化協同推進的數字工程扛鼎之作。

▲最憶韶山沖劇場
????與此同時,中國中元在國家醫療健康、生物安全、科技前沿、安全城市、綠色能源、城市物流等眾多領域,精準對接國家在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多元化需求。協同兄弟單位,以提供高端咨詢與設計服務為抓手,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承接尼加拉瓜蓬塔韋特國際機場、烏茲別克斯坦奧林匹克城、圭亞那醫院群等項目,實現從“援外走向海外”的業務提升,推動國際工程能力不斷提升。
????韌性發展、向新而行。未來,中國中元將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發展方向,不斷培育壯大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塑造新動能的新質生產力,為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貢獻智慧和力量。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35220號